全国留学咨询热线

留学热线4008-900-910

留学服务分类
您所在的位置:柳橙网 >美国留学 > 美国留学政策 >有一个发放offer的关键因素,你知道吗?

有一个发放offer的关键因素,你知道吗?

Rannie 发表于 2015-08-07 18:31:00 来源:柳橙网

很多时候大家会不会迷惑,为什么明明这个学生看起来各种条件优秀,但就是没有offer,而另一个学生普普通通,却偏偏就被顺利录取?学校到底是怎么评估的? 吶,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事实上,学校给offer,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被纳入考虑——


对于上文提到的问题,校方一般的官方回答都是:除去硬性要求以外(雅思、托福、GMAT、GRE成绩,有些专业要有工作经验等),我们采取综合评估,择优录取的原则。


但是“综合评估”是非常模糊的一个概念,几乎不可量化。而不幸的是,恰恰是除了硬性要求以外的这一部分不可量化因素,在录取中起最重要的作用。柳橙网留学专家分析:原因很简单,可量化的部分,比如语言和各种考核的分数,都是可以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的,而不可量化的“综合评估”部分,就成了学校筛选的关键,以及很多学生最头疼的部分。那么,到底要怎么把握这个不可量化的“综合能力”部分呢?其实也没那么神秘,最关键的点,归纳成一个词,就是“契合度”。


讲个真实的故事。申请人A,雅思、GMAT成绩都不错,211大学背景。另一位申请人B,雅思、GMAT也达到了面试要求,但是GMAT比A略低了一些,而且是非211大学背景。两人都申请的是某校的商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硕士,都属于转专业(没有相关背景)。


从表面条件看,A的机会肯定比B要高。可是评估和面试之后,A的申请被拒了,B反而被录取了。


事实是:A对于课程的了解程度非常低,看到了“金融服务”的字样,就以为是和金融有关的课程,在面试中大谈自己对金融的兴趣,甚至告诉教授以后的职业理想是要通过学到的金融知识发展自己的家族餐饮事业,可谓和课程牛头不对马嘴。而B就扎实的多,虽然也非金融或IT科班出身,但是对金融服务的IT后台运作颇有观察,在面试中虽然表述的知识点很菜鸟,但是完全体现了对课程的极大兴趣,让教授觉得孺子可教。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A可以看成是面试准备完败的典型。但是这也体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比起可量化条件的差异,学校对于契合度的重视程度,可能是申请人难以想象的。


柳橙网留学专家表示:在分析过无数学生申请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后,会发现,这个非常抽象的”契合度”,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要从这四个方向把握:学生和学校的契合度,学生和专业的契合度,课程和学生当下的契合度,以及课程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契合度。在评估过程中,只有学校认为这四个方面都契合了,那么才会觉得学生有资格拿到offer


在四个契合度中,首先当然是“学生和学校的契合度”。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名校,都有着其已经成型了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鲜明的精神和风格。我们经常说的学校定位、校风,校训,甚至软硬件设施等等,都是这种精神和风格不同角度的体现。而学校真正的、最重要名片,还是他们的学生。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们觉得契合自己精神和风格的“可教”的学生。在小学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性格、思维、知识结构都还没有成型,所以学校还可以引领和塑造这个学生,但是到了tertiary education,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三观基本已经成型,性格也相对固定,再加上很多硕士课程的授课时间本来就比较短,授课模式灵活多变,所以寻找“契合”的学生,对学校来说就尤其重要。


比如最基本的教学方面,互动式小班教学要求任何一门课程都至少有20%的成绩来自于有建设性的课堂参与,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商科学生的软性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习惯于在课堂上只会全盘吸纳老师的知识灌输而很少质疑、辩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痛苦折磨的。


因而在录取的过程中,学生硬性条件类似的前提下,教授和课程总监们寻找的就是他们觉得契合本校精神和风格的学生。


再讲两个故事。有一位申请MBA的中国学生C同学,他的GMAT在620分左右,本科属于专升本,大约有6-7年的工作经验,这样的硬性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一般,所有人一开始都不是很看好他。但他却很顺利的通过了面试获得了新加坡管理大学的offer。


那么他是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的呢?


决定申请MBA之后,他针对学校做了很多功课:首先锁定了申请范围--亚洲的商学院,因为他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亚洲都还会是全球发展最快、机遇最多的地方;第二,他认为学习MBA,除了知识技能本身,最重要的软性技能和人脉积累,而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小班互动教学就是获取这两项的最佳平台,也是他非常喜欢和期待的。


最后,结合自己的其他期望值和对课程性价比的评估,他确定并唯一申请了新大的MBA,而GMAT其实是在这个决定之后才考的。


试问,教授和课程总监在听到这样的阐述、感受到这样的契合度和认同感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学生呢?正如他自己所期待的,C同学入学之后简直是如鱼得水,成了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的几位中国学生表现也非常突出。


相反,另一位同学D,GMAT 740分,申请某校的专业会计硕士(MPA),却被无情的拒之门外。教授的理由很直接:“这个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述自己(可能是语言能力的问题,但也可能是表达技巧的问题),不认为他能够适应我们的教学模式。”后来听说他成功的申请到了另一所很好的大学的会计专业,可见,与学校的契合度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申请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对你自己,以及对你想要申请的大学,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学校精神和风格的真正了解,而不只是流于表面)。学校会非常珍惜和欣赏那些对于申请的学校有着深入了解、真心向往并且真正契合的学生,和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交流是个非常好的方法。


柳橙网留学专家提醒大家:尽量不要因为任何原因(父母朋友的意见、学校的排名、单纯的保底等等)勉强申请你觉得不那么契合的学校。因为除了被录取的几率相对较低,即使被录取了,适应这个原本不是很契合的学校,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将是非常高的


接下来该谈“学生和专业的契合度”这个问题了。今天就重点聊“‘转专业’学生如何在申请中体现自己和专业的契合度”这个问题。


“转专业”在现在的硕士申请中,尤其是商科/管理科的申请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转专业的理由五花八门,兴趣的改变、职业发展的考虑、学习新兴崛起的专业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选定了申请的方向,最关键的,就是让学校和教授觉得:你是与这个专业非常契合的。


如何达到这个效果呢?说起来也不难,就是解释清楚两个关键词 – why 和 how.


Why, 自然指的是为什么转专业。这个原因,直接关系到你学习的原动力(motivation)--这是每个教授/课程总监会非常在乎的。只有证明你有足够的动力支撑,教授才敢放心的录取你而不怕你半途而废。如果这个理由不够强、不够好,那么教授一定会对你的整体申请持怀疑的态度。

要体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做足功课,对申请的专业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很多学校的金融类课程可能都叫Master of Finance, 但是学习的内容却大不同;Analytics专业可能有偏重策略、市场等不同的方向;创业/创新类的课程也往往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等等。这个了解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必须的,通过这些基本功课,你也能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有会有较为清晰的想法。


How, 指的是如何克服转专业的学术困难,顺利的完成学业。要知道虽然你的背景和学习能力已经通过可量化的条件(GPA、语言成绩、GMAT成绩等)体现出来了,但要学习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百分之百的热忱和兴趣之外,你还有什么过人之处?在这一点上,要尽量展示你的软性技能(soft skills),比如时间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规划能力等,并且通过实际的经历(而不是空洞的大话)来证明。


再讲一个故事。E同学的本科,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转专业申请应用金融(Master of Applied Finance)。她的GMAT 650分,GPA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毕业院校是一间名气不是很响亮的211大学。申请递交不久以后,她就收到了拒信,可谓是意料之中,因为她的条件实在太普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写了一封邮件,请求给她一个面试的机会。


在邮件里,她再次强调了自己对于课程浓厚的兴趣,另外她还补充了一些supporting document--省二级羽毛球运动员证书和代表校队和省队参赛的获奖经历。在争取来的面试中,她和教授重点分享了两个信息1. 自己从大二期间开始对金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那时开始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了很多笔记,也谈了很多对当下区域金融格局的看法;2. 自己的时间管理经验和技巧,怎么平衡大学的课业和非常紧张的训练和比赛(细化到每周的日程安排),怎么将这些运用在硕士课程的学习中。可量化条件证明她的游刃有余,因为她以不错的成绩毕业,比赛成绩突出,甚至研究金融这一“副业”也颇有心得。


结果当然是,她如愿以偿的获得了offer。之所以转专业成功,得益于她完美的把握了两点—why:对于专业的兴趣,由兴趣产生的系统学习该领域的动力,遇到挫折不放弃的勇气;how:拿出训练比赛的恒心毅力和自我约束力,有技巧的管理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一年之后E同学顺利毕业,考到了CFA 2级,也在一家跨国银行找到了工作,跻身金融白领的行列,成功完成了转专业的全过程。


柳橙网留学专家特别提醒大家:申请的过程中,“全面撒网”,同时申请好几个学校、好几个专业,在今天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千万要以不同的角度展现你和每个专业的“契合度”。毕竟,每个课程教授都会觉得自己的专业是非常好的,都在寻找最“契合”的学生,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对什么领域都感兴趣,一项技能(即便是软性技能)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专业(即便是表面看起来很相近的专业)。千万别指望一篇PS能够同时打动不同的专业教授,就像是别用同一个cover letter/简历申请不同的工作,一样的道理


关注柳橙网微信服务号,了解更多留学热门动态

< 上一篇:如何搭上美国留学秋季末班车之美国留学条件揭秘! 下一篇:2016美国留学选择社区大学的优势>

分享:

柳橙网;关注柳橙

柳橙网;关注柳橙

柳橙网;关注柳橙

扫一扫
关注柳橙

关于柳橙|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4 柳橙网 版权所有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

柳橙网为上海留成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骏文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531号

沪ICP备11045181号-4

柳橙网服务热线:

4008-900-916
4008-109-912

服务邮箱:cs@51liucheng.com

总裁投诉邮箱:tousu@51liucheng.com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